来源: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杨小凯经济学
引言:曼昆与张维迎都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重要作用,政府应适度干预 。不同的是,曼昆属新古典经济学派,强调市场均衡与效率,重数学模型分析;张维迎则受奥地利学派影响,关注市场动态与企业家精神,重定性分析。
一、核心框架差异
曼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代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强调均衡分析与数学模型化。假设市场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 “经济人”,在完全信息下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政府仅在市场失灵时进行有限干预,经济增长依赖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这种理论体系如同精密的机械钟表,每个部件都在预设轨道上完美运转。
张维迎:张维迎的《经济学原理》扎根于奥地利学派传统,注重主观价值与市场动态过程。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企业家通过套利和创新打破旧有均衡,政府应专注于制度保障而非直接干预,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企业家精神与制度演化。其理论视角更像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强调自发秩序与动态演进。
二、逐条原理对比
1. 资源配置的逻辑起点
曼昆:源于休谟 “稀缺性” 假设,认为资源有限性必然导致选择困境,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例如美国政府 2023 年预算案中,国防支出增加 4% 意味着教育经费减少 2%。
张维迎:继承门格尔 “人类行为目的性” 命题,强调主观价值创造。如雷军创立小米时,基于对市场和自身优势的判断,选择智能手机赛道而非成熟的 PC 市场。体现了机械论(资源决定论)与有机论(目的驱动论)的差异。
2. 成本的本质认知
曼昆:强调客观机会成本,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如某企业投资 5G 研发,机会成本是放弃的人工智能项目潜在收益。
张维迎:关注主观心理成本,包含对失败的恐惧等心理因素。例如创业者放弃年薪百万职位的心理成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的 “心理账户” 理论可佐证此观点,体现了新古典量化分析与奥地利学派主观主义的方法论分野。
3. 决策机制
曼昆:基于边际理性决策,即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如企业雇佣第100个工人时,会考虑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但无法解释特斯拉2017年量产Model 3时的产能地狱决策。
张维迎:强调企业家直觉判断,在信息不完备时依赖 “警觉性” 发现机会。如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时,基于对互联网未来的前瞻性判断,体现了从 “理性经济人” 到 “企业家精神” 的认知革命。
4. 市场运行规律
曼昆:以静态均衡模型为基础,认为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无法解释 2020 年全球芯片短缺现象。
张维迎:关注动态争胜过程,如 TikTok 通过算法创新打破 Facebook 的社交垄断,中国互联网行业年均颠覆性创新率达 17%,体现了从 “市场状态” 到 “市场过程” 的范式转换。
5. 政府干预边界
曼昆:主张问题导向干预,当市场失灵时,政府进行有限干预。如欧盟对谷歌反垄断罚款累计达 90 亿美元,但罚款并未显著提升欧盟科技企业竞争力。
张维迎:坚持规则导向保障,认为政府应制定和维护市场秩序规则,而非直接干预。如中国 “负面清单” 管理模式使市场准入效率提升 40%,体现了修补市场与培育市场的治理哲学差异。
6. 经济增长源泉
曼昆:认为经济增长源于要素投入驱动,如中国 1980-2010 年 GDP 增长中,资本贡献 55%,技术进步 25%。但东北老工业基地因要素边际收益递减陷入衰退。
张维迎:强调企业家创新驱动,浙江台州 “隐形冠军” 企业通过细分领域创新实现年均 20% 增长,温州 “民营经济 36 条” 使民间投资占比提升至 78%,体现了从 “汗水经济” 到 “智慧经济” 的增长逻辑转变。
7. 货币与通胀
曼昆:秉持货币中性论,长期来看货币数量不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等,但美联储 2020 年 QE 导致 M2 激增 25%,2022 年通胀率达 8%,其理论无法解释资产价格与 CPI 的分化。
张维迎:提出货币非中性论,认为超发货币通过金融系统优先流入资产领域,加剧贫富分化,如 2023 年中国 M2 增速 11.8%,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仍高于基准利率,体现了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的货币哲学差异。
8. 国际贸易逻辑
曼昆:基于比较优势分工,如越南承接中国纺织业转移,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但中美贸易战致全球供应链重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
张维迎:关注企业家套利行为,SHEIN通过柔性供应链,在全球时尚市场实现72小时快速上新,中国跨境电商出口额从2015年的2000亿元增至2023年的2.38万亿元,体现了从 “要素禀赋” 到 “企业家发现” 的贸易本质转变。
9. 制度作用认知
曼昆:强调外生制度设计,拉美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未能解决巴西贫富分化问题,而 2023 年中国《外商投资法》实施,制度型开放提升外资信心。
张维迎:注重内生制度演化,浙江 “义利观” 传统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形成独特商业文明,中国证券市场从审批制到注册制的渐进式改革,体现了理性建构主义与演化理性主义的制度范式差异。
10. 危机应对策略
曼昆:主张逆周期调节,2009 年中国四万亿刺激实现 GDP 增长 9.2%,却遗留 27 万亿元地方债务,产能过剩行业至今仍在去杠杆。
张维迎:坚持市场出清机制,1990 年代日本拒绝让僵尸企业破产,导致 “失去三十年”,而 2021 年恒大债务危机中,政府坚持市场化处置原则,体现了短期镇痛与长期健康的危机哲学差异。
三、总结
曼昆与张维迎的十大经济学原理在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曼昆的理论更侧重于均衡分析和数学模型,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认可政府在特定情况下的干预。张维迎则更注重市场的动态演进和企业家精神,认为政府应更多地保障制度环境,而非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在现实应用中,这两种理论各有其适用场景和局限性,理解两者的差异与互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经济运行规律,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更丰富的理论参考。
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杨小凯经济学,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