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乾
日期:2025年7月6日
一、静态测算的理论局限
风灵老师在最近一篇文章中通过成本收益及价格数据测算高铁的社会效益,提出西部高铁投资的正外部性显著,因此行政投资建设高铁利大于弊的观点。本文认为,即便假定其数据完整准确、价格信号充分传递既有市场信息,这一分析仍存在理论缺陷——对市场过程的忽视。
市场中的投资行为是市场过程的产物,依托于企业家个体对未来的差异化判断。历史与现实数据仅为决策提供参考,而非判断的唯一因素,甚至常常不是主要因素。即使面对相同的成本、收益、价格等客观指标,不同企业家基于个人经验、主观认知、想象力创造力与风险偏好的差异,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判断和投资策略:同一区域内,有人选择投资,有人选择躺平,有人选择基建投资,有人倾向于服务业布局。即使是开餐馆,有人开面馆,有人开麻辣烫,有人关注价格策略调整,有人聚焦品类拓展。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比拼谁的判断更加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判断失败的企业家修正判断改变投资策略。因此,正是企业家在不确定性下的市场判断驱动了市场的演变。市场呈现的资源配置状态及其数据,不过是多元判断与竞争过程的快照,若忽视企业家驱动的市场过程,便无法判断何种投资能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二、市场过程对交通投资的评估与筛选作用
以高铁投资为例:若开放铁路、公路、通用航空等交通领域的民营资本准入机制,同步开放土地与信贷要素市场,企业家将基于自主判断形成多元投资方案——同样的两个城市之间,有的企业家可能投资于高速公路与公交系统,有的投资普通铁路,有的投资高铁,有的投资通用航空,有的地区可能就不投资。投资结果的成败将通过利润与亏损机制驱动企业家修正判断,推动市场过程的继续开展。
反之,如果行政门槛如规划和行业准入限制企业家进入,或者限制企业家获得土地和信贷等要素资源,将导致投资评估机制失效。某段高铁投资的合理性(如是否优于长途客运),需要通过市场竞争检验:只有允许不同运输模式在市场过程中竞争,才能比较出更好的资源配置方案。缺乏这一过程,静态测算无法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三、结论:产权与市场残缺下的经济的计算问题,而非知识问题
本文的核心是,资源配置不是分散的知识如何通过价格体系汇聚与传递的问题,而是产权与市场残缺下,企业家判断和企业家经济计算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限制市场准入的情况下,脱离市场过程的静态资源配置分析,让投资决策对错的评判标准变成了规划者的工程问题。似乎规划者只要收集了足够的信息就能做出合理的决策。然而,即使价格信息等知识问题得到解决,仍无法回答企业家决策和经济计算的问题。唯有尊重企业家在不确定性下的差异化判断与市场机制,才能在交通网络的投资选择中,让“是否合理”的答案在市场过程中浮现。在限制行业准入和要素市场的情况下,用数据测算的方式推断说,“唯有行政建设高铁才是社会效益最优的投资选择”,无法得出前后一致、逻辑自洽的结论。
本文无意否定高铁建设的必要性,或许在风灵提到的某些西部地区,高铁能起到带动社会发展的公共品作用。但是,除了国家投资外,是不是在开放准入和要素市场的情况下,会形成更好的基建投资模式?
进一步分析阻碍市场发展的行业准入和要素市场制度,也许更有助于改进交通基础设施的供应模式。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