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卢埃林·H·罗克韦尔
日期:2014年08月20日
来源:米塞斯日报
在《猩球崛起:黎明之战》的一幕早期场景中,高智商猿群在定居点周边的森林里狩猎鹿群。当时我身后有人嘀咕:“既然这些猿类这么聪明,为什么还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这问题虽有道理,但提问者只得到同伴出于礼仪的“嘘声”回应。尽管一个社会选择农业或采集狩猎经济,除了智力外还有诸多影响因素,但奥地利资本理论足以解释,为何电影中的猿类能同时兼具高智商与采集狩猎者的身份。
奥地利资本理论:迂回与耗时的生产逻辑
矛盾的是,采用愈发迂回复杂的生产流程,恰恰是经济发展的标志。这当然不是因为耗时的方法本身更具生产力——若真是如此,我们只需放慢工作节奏就能增产了!要解开这个矛盾,需认识到:人们追求某个目标时,会优先采用最直接、即时的方式。因此,猿类最初会用最显而易见的手段充饥——徒手捕猎。这种仅依赖劳动力的方式堪称最直接的生产;而当它们后来改进方法(如制作长矛等狩猎工具),就必然拉长了生产流程。若转向农业,猿类的劳动将更偏离“直接获取食物”的路径:试想一只饥饿的猿类追逐鹿群,再试想它转而收集木材,只为某天能建成圈养动物的围栏。但这些迂回方法的生产力远高于劳动密集型手段,这也是为何在人类发达经济体中,复杂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劳动密集型模式。
那么,为何猿类不采用这些迂回方法?除了“无知”,是否有其他原因解释它们未发展农业?答案是肯定的:“想法”绝非全部要素。采用迂回生产方式的前提,是必须放弃当下的消费。因此,那位影院质疑者误以为“愚蠢”是采集狩猎生活的唯一解释,实则大错特错。事实上,这类社会维持采集狩猎状态是主动的选择——至少在一定时期内,这是最优解。若强行让它们立刻“农业化”,很可能带来巨大危害。
要理解危害的根源,需聚焦于这一过程中被牺牲的当下消费。假设按那位观众的建议,猿类迅速转向农业:领袖凯撒必须分派任务——比如清理土地、耕种作物、捕捉并圈养动物。这一过程必然导致群体当下消费的损失:若被派去发展农业的猿类原本从事徒手狩猎,肉类供应就会减少;若它们原本负责收集柴火,黄昏降温时就会面临寒冷。诚然,凯撒可以通过调配劳动力来减轻牺牲的程度——将任务分配给那些当前贡献最低的个体,使消费损失仅停留在“边际层面”(即影响群体需求的边缘部分)。但由于它们本就处于生存边缘,这种调整的慰藉实则有限。
这就陷入了一个表面上的“两难困境”:因为猿类当前的资本存量极少,很难为未来积累资本。猿类经济体根本无法将大量劳动力从“满足当下消费需求”的领域抽离。但破局之道存在:资本投资可以逐步进行。初期只能承受小幅牺牲,因此只能生产简单的资本品(如陷阱、长矛)。但这些工具的意义不容小觑——它们提升了生产力,使边际狩猎者得以被重新分配到其他资本投资项目中。更多劳动力会因这些项目的成果而被解放,由此形成正向循环,推动繁荣的进程不断加速。最终,像农业这样资本密集、流程漫长的生产方式才会具备可行性。
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即便凯撒深知农业体系的益处,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也无力推行——群体必须依赖低效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尽管回报微薄,却能即时获取。
结论
在经济增长中,“储蓄”至关重要。无论社会中的个体多么聪慧,若缺乏放弃当下消费的能力,就无法创造资本品。此时,人们必然采用原始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这并非因为他们无法想象农业等复杂迂回的替代方案,而是因为在实施这些方案所需的“延迟消费”期间,他们根本无法生存。因此,至少在电影中,猿类的采集狩猎生活并非“心智原始”的标志,而是“资本结构原始”的体现。
注:本文观点代表作者自己,译文仅供研究参考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