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Scott Sumner

日期:2020年8月14日

我过去常跟学生讲,消费约占GDP的三分之二。但实际上,消费并非GDP的组成部分。

打个比方,你年收入10万美元。你可能会说:

1. 收入=工资+资本收入

你也可能会说:

2. 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你还能把消费细分为购买衣物、理发、外出就餐等支出,让第二个等式更复杂些。

说工资和资本收入是收入的一部分,这很好理解。但对我来说,说理发支出是“收入的一部分”就没什么道理了。

当然,这有点语义学的问题。那我们来看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表述:

1. 我决定多挣些工资,这会让我的收入增加。

2. 我决定更频繁地去理发,这会让我的收入增加。

第一条说法显然合理(假设我能找到工作的话),而第二条说法要想站得住脚,就得费一番口舌去解释了。

教科书里,GDP = C + I + G +(X - M)。

这看起来好像消费(C)是GDP的一部分,但事实并非如此。消费增加C的同时,会减少I(存货)。GDP衡量的是总产出,而消费显然不是产出。假如我花100美元买了一件新产品,即便这件商品是本国生产的,也不会让GDP增加100美元。相反,随着存货减少,投资会减少这件商品的价值。(由于我购买商品的行为促进了零售服务,GDP可能会略有上升。)

只有当消费促使产出增加时,增加消费才会使GDP上升。

当然,我从沙发上起身去买点东西,确实有可能让GDP上升。但如果GDP真的上升了,原因也与“消费是GDP的一部分”这种错误认知毫无关系。再打个比方,去理个发可能会让我收入增加,因为我看起来更精神,找工作也更容易。但在这种情况下,我收入增加和“理发消费是我收入的一部分”这个说法没有任何关系,理发只是我对收入的一种使用方式。肯定还有其他间接因素,需要进一步解释。

要让消费推动GDP增长,需要满足两个假设条件。第一,增加消费必须能推动名义GDP增长。第二,增加名义GDP必须能推动实际GDP增长。

第一个假设条件要求央行不够称职。美联储的职责是让名义GDP以最有利于实现双重目标(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的速度增长。即便名义GDP的最优增长率并非一成不变,那也肯定和你是否决定去理发毫无关系。总会有某个名义GDP增长率最符合美联储的政策目标。如果要让你去理发这个决定推动名义GDP增长,美联储就必须应对失当,使得总需求偏离正轨。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但在这种情况下,名义GDP上升可不是因为“消费是GDP的一部分”。也许是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的幅度超过了货币供应量下降的幅度,总之就是美联储搞砸了。

即便名义GDP增加了,实际GDP也未必会增加。要是增加名义GDP总能让实际GDP上升,那津巴布韦早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了。要让名义GDP的增加推动实际GDP上升,还得假设工资具有黏性。

所以,消费有可能推动GDP增长,但原因并非你在学校里学到的那样。要是对学生说实话,我们就得这么讲:“增加消费支出,可能会让杰罗姆·鲍威尔在美联储履职时犯错。这会使总支出的美元价值(名义GDP)上升。由于人们存在货币幻觉,他们会误以为工作变得更赚钱了,于是决定增加工作量。产出(实际GDP)也就随之上升了。”

我想你能明白我们为什么不这么教学生了,因为太绕了。所以我们编了个看似合理的说法。但如果教给学生错误的解释,他们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宏观经济学,哪怕他们是成绩全优的尖子生,是大学里最优秀的学生也没用。要是他们学到的是消费是GDP的一部分,消费增加就能推动GDP增长,又怎么能真正理解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呢?

你可能会说,杰罗姆·鲍威尔并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出去买东西,所以假设货币政策不会抵消消费的影响是合理的。但真正有影响的消费冲击并非个体的突发奇想(因为根据大数定律,个体的随机行为会相互抵消),而是成百上千万人由于联邦退税等原因集体决定增加消费。2008年,退税政策确实在第二季度让GDP有所上升,但美联储随后收紧了货币政策,导致第三、第四季度GDP下降。从全年来看,退税对GDP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但按照宏观经济学教材里的模型,学生们是理解不了这点的。看起来能鼓励人们出门购物的政策似乎应该能推动GDP增长,但事实并非如此。

唯一勉强能说得通的、认为消费能推动GDP增长的观点,是在利率零下限的情况下,此时对于美联储是否会抵消消费冲击存在一定争议。

注:观点代表作者自己,译文仅供研究参考

话题:



0

推荐

科斯学社

科斯学社

257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路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