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cott Sumner
日期:2025年2月6日
以下是关于大衰退的18个常见误解:
1. 住房泡沫在2006年初达到顶峰:“泡沫” 一词通常指新建住房的速度过快,和(或)房价被非理性抬高。在2005-2006年期间,美国的新建住房数量并未过多;如果新建住房过多,房价应该下跌,而不是上涨。事实上,近几十年来,由于 “邻避主义” 盛行,新建住房数量不足,这可以说是美国最大的经济问题之一。这也是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水平的增长速度,比20世纪中期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没有证据表明2005-2006年房价上涨时存在非理性因素。如果高房价导致了大衰退,那么2022年同样高企的(实际)房价为何没有引发衰退呢?近年来的高房价完全是由 “基本面因素” 支撑的。
2. 住房建设的大幅下滑在2008年的经济衰退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与事实不符。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期间,美国的住房建设大幅下降,降幅超过50%。然而在这一时期,失业率几乎没有变化,仅从4.7% 微升至5.0%。在一个运行良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GDP)稳定增长的经济体中,即使是一个重要行业的急剧衰退,也不一定会导致经济衰退。在2006年至2007年期间,美国经济的其他领域仍然保持繁荣。直到2008年春季,由于货币政策收紧导致NGDP增速大幅放缓,失业率才开始急剧上升,多个行业的就业人数都出现了下降。
3. 次贷危机是银行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大衰退期间,大多数银行倒闭是因为商业贷款违约,而非次贷违约。当NGDP出现异常大幅下降时,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银行业危机并不难以解释;真正难以理解的是,如果NGDP下降8% 却没有引发银行业危机。
4. 银行业危机导致了大衰退:雷曼兄弟倒闭后的银行业危机发生在经济衰退开始后的9个月,就像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业危机发生在大萧条开始之后一样。银行业危机是NGDP下降的结果,而非原因。可以将名义GDP视为个人和企业用于偿还名义债务的收入。
5. 金融危机后经济难以快速复苏:1933年春季和夏季,尽管美国大部分银行系统处于关闭状态,但工业生产却实现了美国历史上最快的增长。这是因为美元贬值推动了NGDP的快速增长。货币政策驱动NGDP,而在像美国这样多元化的经济体中,NGDP驱动着商业周期。
6. 债务危机后,总需求下降是合理的,美国人需要 “勒紧裤腰带”:这种观点混淆了总需求和消费的概念。当个人负债过高时,努力工作而不是长期休假是合理的选择。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应对高债务的正确方式是增加就业、提高劳动参与度、增加生产,而不是减少这些活动。这才是真正的 “牺牲”。
7. 美联储在2008年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一个典型的基于价格变化进行错误推理的例子。2008年,名义利率确实有所下降,但自然利率下降得更快。除了短期名义利率之外,其他所有金融市场指标都表明,2008年全年货币政策趋于收紧。利率并不是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指标。
8. 也许名义利率具有误导性,但实际利率肯定是衡量货币政策的良好指标:并非如此,原因与名义利率不可靠的原因相同。实际利率的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仅仅取决于货币政策。2008年9月至11月,实际利率大幅上升。因此,如果你认为实际利率是衡量货币政策的正确指标,那么你应该认同我的观点,即货币紧缩政策导致了大衰退。
9. 美联储肯定没有引发大衰退,最多只是在避免衰退方面做得不够,衰退是由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引发的,而非货币增长放缓:这与事实不符。在经济开始陷入衰退时(2007年12月),基础货币的增长速度急剧放缓,而基础货币流通速度却在上升。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基础货币仅增长了0.2%,远低于此前每年约5% 的增长趋势。在此期间,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有所上升。需要明确的是,基础货币并不是衡量货币政策立场的可靠指标(因为2008年末基础货币大幅上升)。但2007年末和2008年初的问题,不仅仅是美联储的疏忽,而是货币政策的收紧。
10. 2008年美联储已竭尽全力刺激经济,只是已无计可施:这种说法存在两个问题。直到2008年12月中旬,美联储才将目标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实际上是0.25%),而此时NGDP的大部分降幅已经发生。此外,在利率降至零后,美联储仍有许多政策工具可用。法定货币体系下的中央银行永远不会 “弹尽粮绝”。
11. 美联储实施的银行准备金付息政策并非旨在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事实恰恰相反。正如苏珊·伍德沃德和罗伯特·霍尔所指出的,美联储对这一政策的解释 “实际上承认了其紧缩效应”。美联储表示,实施这一政策是为了防止利率进一步下降。该政策在雷曼兄弟倒闭几周后出台,当时全球经济正陷入深度衰退。这是一个本可避免的失误。
12. 零利率下限问题阻碍了2010年代初的经济复苏:2015年末,利率突破零利率下限,但经济复苏并未加速。这表明,2010年代初NGDP增长乏力并非是因为利率被困在零利率水平。
13. 将经济衰退归咎于NGDP下降近乎于同义反复。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穷国只需大量印钞,推高通货膨胀,进而促进NGDP增长,就能实现繁荣。这可能奏效吗:的确,在美国(但不是津巴布韦),NGDP与实际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就像NGDP与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其他变量之间通常存在正相关关系一样。但任何认为NGDP会导致实际GDP变化的理论,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因果机制。在我看来,这个机制就是粘性名义工资。
14. 美国引发了大衰退,欧洲受到了美国危机的波及:欧元区的经济衰退与美国同时开始,而且从一开始,欧洲的情况至少和美国一样糟糕。这是因为欧洲央行(ECB)的鹰派货币政策比美联储的政策更加紧缩。如果真是美国的房地产/银行业危机引发了经济衰退,那么美国的情况应该更糟。
15. 欧元区债务危机解释了为什么2010年代欧洲的经济衰退比美国严重得多:这又颠倒了因果关系。2011年,欧洲央行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引发了二次衰退,进而导致了欧元区债务危机(尽管希腊等地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16. 美国在2013年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减缓了经济复苏:这是保罗·克鲁格曼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预测。他甚至认为2013年将是对市场货币模型的一次考验。如果是这样,我们已经成功通过了考验,因为自2013年1月实施财政紧缩政策后,GDP增速反而加快了。美联储预见到了财政紧缩,并通过更具扩张性的货币刺激政策来抵消其影响。相反,2008年春季的退税政策未能刺激消费,因为美联储同时收紧了货币政策。
17. 2010年代美国的高失业率主要是由 “结构性问题” 造成的:与许多右派人士的观点相反,大部分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导致的。一旦工资充分调整,失业率就会回落到较低水平。不要只关注供给或需求,而要同时关注两者。
18. 更慷慨的失业救济金增加了总需求,有助于促进就业:与许多左派人士的观点相反,更高的失业救济金实际上会抑制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不要只关注供给或需求,而要同时关注两者。凯恩斯主义者曾预测,2014年初延长失业救济计划到期后,就业增长不会加速。但他们错了,2014年就业增长显著加快。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到,当人们说 “普遍观点是X,但实际上Y才是正确的” 时,他们的评论实际上是对未来观点的一种预测,即 “最终,社会将认识到Y是正确的”。可以把这篇文章看作是对未来主流观点的一种预测。例如,在2008年末,我曾抱怨货币政策过于紧缩。本·伯南克在2015年的回忆录中也承认,美联储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的那次会议上,没有及时降息是一个错误。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相信这些误解。如果你希望看到我对这些观点更全面的反驳,可以阅读我的《货币幻觉》一书。
附言:说到误解,提香的《安德罗斯岛的狂欢》中有一个细节。还有谁能如此完美地捕捉到舞蹈的艺术呢?这幅画来自普拉多博物馆,不然还能来自哪里呢?
又及:有没有人能劝劝我别冲动?(雄鹿队球迷会懂的。)
注:观点代表作者自己,译文仅供研究参考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