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标题:Lessons from the Phillips Curve

Joshua R. Hendrickson,March 29, 2023

注:本文的早期版本发表于Economic Forces

任何关注过去半个世纪宏观经济讨论的人肯定都不会对“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感到陌生。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一种实证关系。然而,统计关系的稳定性让一些人相信,这种关系可能不止于此。它也许可以用理论来解释。或许更重要的是,决策者可以利用这种关系来实现理想的政策结果。

不幸的是,对于宏观经济学家和全世界来说,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探索走过了许多不同的道路,但最终却殊途同归。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理论能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世界本可以避免这种曲折。

错误1:“自然”失业率

1967年12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美国经济学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发表主席演讲,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最具影响力的攻击。弗里德曼在演讲中指出,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降低失业率的能力是有限的。

在提出这一论点时,他使用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有一个特定的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结构(如实际工资、与寻找工作和发布职位空缺相关的信息成本、商品和劳动力供求的波动性)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如果建立一个具有所有这些劳动力市场特征的经济模型,“自然”失业率可以被视为该模型中的均衡失业率。

实际上,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实际失业率都可能不等于自然失业率。尽管如此,实际工资仍有调整的趋势,从而将失业率推向自然失业率。

弗里德曼之所以使用“自然失业率”一词,主要是因为他试图讨论货币政策在瞄准特定就业水平(或特定失业率)方面的作用。例如,假设目前的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货币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尝试通过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来降低失业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提高价格。由于弗里德曼假定产出价格的调整速度快于投入价格的调整速度,这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会增加,他们会想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此外,实际工资会下降,企业会希望雇佣更多工人。失业率将会下降。然而,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投入价格最终会开始上涨。这种实际工资的调整将持续到经济恢复到自然失业率为止。

这里的基本观点是,当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扩张性政策降低失业率。然而,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论,一旦失业率达到自然失业率,货币政策制定者只能通过不断提高通货膨胀率来使失业率保持在自然失业率以下。

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是一种建模手段。它用来说明这样一个观点,即失业率往往受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制约。而且,尽管政策制定者可以使失业率下降,但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因此,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的条件,如果他们试图瞄准一个“过低”的特定失业率,就有可能造成代价高昂的通胀政策失误。

不幸的是,人们从弗里德曼的讨论中汲取了错误的教训。在弗里德曼看来,自然失业率只是一个理论概念,用来说明试图通过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的局限性。然而,在此后的几年里,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试图利用经济数据来估算自然失业率,从而更好地对经济进行微调。

错误2:预期起到了什么作用?

人们在思考菲利普斯曲线时所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在思考这种实证关系时没有考虑到预期。事实上,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演讲中就提出了这一点。他的论点是,人们会根据最近对通货膨胀的观察来调整自己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如果通货膨胀率从2%上升到4%,这将暂时降低失业率。然而,实际工资会根据新的通胀率进行调整,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也会随之调整。因此,为了使失业率下降,中央银行可能不得不把通胀率提高到4%以上。这意味着,只有当出现意外的通货膨胀时,失业率才会下降。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他用一个理论模型证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预期或是非预期的,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完全是随机的,那么企业对其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由于不确定这种需求增加是由于对其特定产品的需求增加还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造成的,企业会同时提高产量和价格。这将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产生负相关关系。然而,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预期到的,那么这种政策将无法有效地降低失业率。事实上,较高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将适得其反。

鉴于证据,这一点尤为重要。早期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稳健的负向的实证关系是基于货币制度为金本位制的样本时期。在金本位体制下,价格水平往往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恒定。价格水平(以及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是由黄金供求的变化引起的。黄金供应量的巨大变化往往来自于黄金的发现。黄金需求的巨大变化往往来自于国家加入或退出金本位制。这类波动是相当随机的。然而,一旦放弃金本位制,各国央行开始利用货币供应量来试图实现理想的政策结果,这种统计关系就瓦解了。

Finn Kydland和Ed Prescott扩展了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的见解。他们证明,如果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能够降低失业率,而中央银行认为的自然失业率又低于“真实的”自然失业率,那么中央银行就会有动力承诺低通胀,然后提高通胀率以降低失业率。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中央银行有这种动机,人们就会认识到这种动机,并期望中央银行采取相应的行动。考虑到中央银行的动机,以及这些动机如何影响公众的预期,中央银行为降低失业率而制造意外通货膨胀的任何尝试都将会是不成功的。事实上,这种政策只会产生更高的通货膨胀。

上述的四位经济学家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部分原因就是他们的这些见解。因此,这些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首先,菲利普斯曲线是否会在数据中显现,取决于政策和对政策的预期。经济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将取决于政策制度以及人们在该货币制度下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政策制定者的预期)。

其次,这些问题中的第二个重要含义是,政策制定者不能通过简单地操纵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来产生其期望的结果。预期很重要。

错误3:菲利普斯曲线和数据产生的过程

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问题如下。如果中央银行执行的是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的“好”政策,那么数据中就不应该出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要了解原因,请考虑一下你家中的恒温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比喻)。

假设你将家中的恒温器设定在70度,并且这是一个花哨的恒温器,当温度过高时自动使用空调,当温度过低时自动使用暖气。如果你要记录一段时间内家里的温度,它不会有太大变化。温度始终会保持在70度附近。但现在假设你还收集了家中暖气和空调运行时间的数据,并试图用暖气和空调系统的运行时间来解释温度的波动。由于温度大致恒定,你不太可能发现系统运行时间与温度之间存在任何统计关系。只有傻瓜才会根据这种统计关系得出系统失灵的结论!

同样的想法对于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问题也很重要。例如,假设经济中的需求正在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往往会导致价格和生产上升。由于生产增加,失业率也会下降。这就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产生了负相关关系。然而,其他条件并不一样。如果政策制定者的任务是保持价格水平相对稳定,那么当价格上涨时,他们就会倾向于收缩货币政策,以抵消需求的增长。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经济受到供给冲击时(如供应链中断),这将导致价格上涨,但产出减少。因此,价格会上升,但失业率也会上升。在理想情况下,由于货币政策制定者无法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修复供应链,因此货币政策不会对这类变化做出反应。但想想这对数据生成过程意味着什么。当出现需求冲击时,货币政策制定者会抵消这些冲击,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基本保持不变。当出现供应方面的干扰时,政策制定者会倾向于忽略它们,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就会出现正相关关系。

这告诉我们,如果数据中有证据表明存在菲利普斯曲线,这并不意味着这是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的某种结构性关系。相反,这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做得不好!

价格理论可以成为解决这些错误争论的解毒剂。重要的不只是要了解理论告诉了我们什么,了解理论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同样重要。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告诉我们,基于实际资源限制得出的政策具有局限性。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试图估算这个自然失业率,以便围绕这个失业率来改变政策。事实上,后来对经济理论的贡献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愚蠢的错误。

软件翻译,于富霖校对

 

话题:



0

推荐

科斯学社

科斯学社

29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路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