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乾
日期:2025年7月28日
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只需强化管理,充分运用普遍存在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机制,便无需进行产权改革。但本文认为,借助现有市场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制度虽能提升国企管理效率,却无法解决其产权层面的固有缺陷;即便能更有效地利用分散在市场和国企员工的知识,也替代不了产权模糊这一根本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知识问题已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价格信息的完全缺失,而是体现在两方面:对外能否有效利用价格等市场信息,对内能否改善监督、考核、激励等管理机制。从而,让员工更充分地收集市场知识和发挥自己掌握的知识,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运用数字化工具、运用现代管理制度、利用市场价格信息、加强对国企的监督管理,都是解决知识问题的举措。那么,当国企在利用外部市场和优化监督激励体系后,是否就无需再推进产权改革了呢?
本文的答案是否定的,产权改革不可或缺。因为国有企业若不能明确产权归属,必然会引发控制权的模糊与争夺。控制权边界不清导致的推诿扯皮,会使主管部门、监督部门过多地干预管理层决策;管理层中具备企业家能力的人,既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家判断力来决策,其决策也容易趋向短期化、任期化。这最终会导致驱动市场运行的核心要素——企业家判断力无法充分施展,使得国企对市场的反应迟缓,难以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若失去垄断地位和低资金利息等要素价格优势,国企的竞争力将令人担忧。
当然,不排除有具备企业家才能的人,能在一定阶段实质掌控企业,做出重要决策,既发挥国企优势,又展现自身企业家才能。但在未完成产权改革的国企中,这种控制权缺乏合法性支撑,难以持续。一旦领导换届交接权力,接班人能否拥有足够的控制权就成了未知数。
综上,国企的核心问题是产权改革问题,而非提升管理能力、运用市场机制等知识问题。知识问题的改善或许能相对提高效率,却无法替代对产权问题的探讨。而未完成改革的国企,还会影响相关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阻碍改革进程。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