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来源:宇宙研究所

日期:2024年2月24日

今天的人工智能革命有望至少与其工业革命的前身一样激进,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完全预见,更不用说理解即将到来的一切。但历史告诉我们,面对未知的最佳方式是准备抓住其可能性。我们是否清楚我们希望技术如何为我们服务?我们是否看到了一条改善生活、社会以及个人和文化繁荣的清晰道路?  

本月早些时候,宇宙研究所启动了一个关于技术思想起源的阅读小组和回应系列。宇宙研究所希望帮助个人看到未来的美好。我们相信,通过理解现代科学和技术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将更好地理解现代性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发展过程中所做的权衡和妥协,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惊喜。  

宇宙研究所关于技术思想起源的阅读小组

该系列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他阐明了古代对技术的看法及其与社会的正确关系。从亚里士多德和古典思想出发,帮助我们审视以马基雅维利和培根为代表的现代回应。这两位作者都是历史的转折点,他们分别对命运和自然的征服计划为我们所理解的现代生活奠定了基础。两者都自觉地拒绝了古典替代方案的权威,我们需要理解其中的原因。  

在考察了现代科学事业的政治和技术方面之后,我们最终转向了三位直言不讳的批评者: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C.S. 刘易斯和马丁·海德格尔。他们都认为技术对人类全面实现人性构成了特殊的危险,尽管他们对这些危险的理解方式不同。  

亚里士多德对技术的态度

正如《政治学》的第一场讨论所展示的那样,亚里士多德如何帮助我们解决技术问题并不显而易见。文本常常显得历史遥远,有时甚至令人反感,并且围绕着对“自然”的滑动呼吁展开,这些呼吁在描述、分析和道德判断之间摇摆。  

然而,这些反应是健康且有益的。它们捕捉到了亚里士多德出发点的异域特征,这使我们自己最深层次且往往未经质疑的假设更加突出。由于我们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澄清我们的思维,并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和非凡之处,亚里士多德的差异——他的陌生性——使他成为一位有价值的对话者和老师。  

回到文本(《政治学》第1卷和第2卷第8章),我们看到,尽管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主题明确是政治,但在六个关键时刻,技术主题以重要方式浮现:  

1. 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在第2卷第8章中,亚里士多德批评了希波达摩斯的提议,希波达摩斯是第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家、理性主义改革者和城市规划师。希波达摩斯希望通过奖励来激励创新,并使纠正法律缺陷变得更容易。尽管亚里士多德承认希波达摩斯想要创新的理由的合理性,但他批评希波达摩斯误解了法律的本质,从而可能破坏其效用。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站在传统和稳定的法律和习惯一边,表明城市的稳定不仅仅依赖于自发的统一。但如果城市建立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妥协之上,那么其统一的“自然性”在何种意义上成立?此外,是否有标准来评估这些元素如何以某种最优形式结合?  

2. 自导机器的效果。在第1卷第4章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奴隶制的问题,为自然奴隶设定了一个标准,似乎使大多数现存形式的奴隶制失去了合法性(从而使它们不公正)。有趣的是,他还描绘了“自导机器”的存在,甚至设想了一个这些机器的存在将使奴隶制变得无关紧要的世界。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从道德上彻底谴责奴隶制或主张用技术取代奴隶制。为什么?  

在这里,我们不禁感受到亚里士多德立场的冲击;废奴主义,包括技术在淘汰奴隶制中的作用,是现代性的一个强有力的道德论据。亚里士多德的犹豫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技术是否真正为劳动和自由的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还是仅仅改变了这些问题的参数?此外,技术的出现是否伴随着对拥有巨大资源的庞大社会的需求?虽然我们平均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但这种社会对公民生活的参与或自由的使用有何影响?技术是否解放了人类,还是将我们带入了一种新的存在形式——既非奴隶也非完全自由,陷入了一种公民身份被削弱的状态?  

3. 城市的“自然性”与技术进步。在第1卷第2章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目的论”上适合生活在城市中,这意味着城市与我们的本性之间存在某种“自然”契合或互补。然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城市依赖于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分工。鉴于他后来关于经济和获取的论述,尚不清楚他心目中的城市是何种规模和范围的城市。尽管这一章看似规范或规定性,但事实证明,城市对技术的依赖可能表明,城市的所谓自然性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比他表面上所表现的更加值得怀疑。  

4. “有德”的获取与市场的缺失角色。在第1卷第8-11章中,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必要”与“不必要”的获取,他谴责了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当然,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活动,因为美好生活需要一定数量的财富。然而,他强调商业活动不应吸收主要公民,因为这会分散他们行使非工具性美德的能力。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经济学使他贬低了互利交换的活动。然而,他指出,城市应该知道如何垄断市场并创造垄断,以生成“有德”城市所需的工具。在这里,亚里士多德似乎再次承认,城市对技术和相关经济增长的依赖使其自然性受到质疑。我们如何理解对赚钱和其他实践(如高利贷)的依赖,以支持美好生活所需的闲暇?为什么他忽视了市场在解放个人以发现、分享和使用知识以造福公共领域可能发挥的作用?  

5. 无限获取与美好生活。财富是拥有更多的物质必需品,还是拥有美好生活所需的工具?为什么我们渴望无限的金钱?一个原因是我们害怕匮乏,渴望无限的生活。这赋予了我们一种未来导向,使我们焦虑地保护我们的持续繁荣。因为我们被抛入自然,面临可怕的稀缺性,并且在面对自然元素和竞争者时天生脆弱,我们变得厌恶风险,并拼命获取防御手段以保护我们所拥有的。其必然结果是我们对金钱增加的渴望,我们无限地渴望金钱以确保我们长远的未来。另一个原因是,即使是那些以美好生活为目标的人也错误地将其理解为满足身体欲望,而身体欲望可以无限追求。  

6. 通过技术实现哲学作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如果我们对亚里士多德是否意识到政治经济学中的替代路径有任何怀疑,他在第1卷第11章中对泰利斯的讨论至少表明,亚里士多德理解垄断的价值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创造新的市场开发可能性。或者换句话说,泰利斯向我们展示了哲学家可以利用他们的头脑变得富有,但他们选择不这样做,而亚里士多德似乎希望他的城市——或他最好的城市版本——反映泰利斯对财富或实用价值的等级从属关系,将其从属于一个因其自身而被选择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是沉思,而在城市的情况下,则是道德美德或公共审议。  

我们可以通过将这些时刻与城市的自然性主题联系起来来理解它们。无论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生活的自然性意味着什么,这些段落清楚地表明,他不可能意味着城市是一个有机或自我稳定的整体。城市不像一棵树或一颗行星。任何政治共同体都是由部分或关系构建的——如政治派别、阶级,或公民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或丈夫、妻子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需要澄清城市的组成部分,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表明它们常常不和谐甚至处于战争状态,这一事实本身就证明城市的组成部分并非自发地和谐或平衡。  

为什么关于“部分”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向我们表明,城市需要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治理,以保持团结并提供好东西。在与希波达摩斯的讨论中,亚里士多德拒绝了城市可以接受理性改革和渐进创新计划的观念。他认为,这样的计划威胁到法律和传统的权威。将城市的组成部分维系在一起的东西更多地植根于习惯和依恋,而不是理性计算或效用最大化。任何改善城市治理的努力都必须承认这些次理性元素。  

换句话说,亚里士多德对希波达摩斯的回应向我们表明,无论城市的自然性是什么,它都不会产生一个理性分配的公共利益。城市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平衡的,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妥协和让步的历史。如果一个城市想要发展经济或创新,它必须考虑这段历史以及其稳定性可能受到的影响。  

对希波达摩斯的回应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亚里士多德会试图为获取设定一个限度。尽管亚里士多德承认城市需要理解并部署“非自然”形式的获取,如高利贷,但它们应该这样做,同时维护某种标准,将财富从属于更高的、非工具性的善,如家庭的福祉和公民的道德美德。  

理想情况下,城市的所有组成部分都会共享某种关于这一限度的观念,这将有助于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持续存在。鉴于这很难实现,而且城市的组成部分很可能对分配正义有相互竞争的看法,亚里士多德建议统治者教育公民,使他们形成一种共同的限度感。这将是一种基于稳定性需求的审慎纠正——如果城市计划发展其经济或贸易部门,这一点将更加重要。  

亚里士多德的论点迫使我们承认,如果我们相信我们的政治共同体不是一个有机整体,如蜂巢,而是依赖于传统和对法治的尊重(如《联邦党人文集》第49号所述),那么我们必须接受,增长和创新只有在稳定的宪法框架内才有可能。然而,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拥有正确的活力与秩序的平衡?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对进步的信念不仅仅是一个“目的论”的梦想?  

事实证明,希波达摩斯,而非亚里士多德,才是充满希望的理想主义者。受到理性改进的诱惑,希波达摩斯不禁假设未经尝试的解决方案将产生新的繁荣和整合形式。然而,他没有任何证据可以依靠,并且完全未能考虑到城市的实际现实。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主义提醒我们,除非我们非常清楚是什么稳定了我们的政治,否则任何对创新的追求,尤其是像人工智能这样强大而新的技术,都应谨慎对待。不是因为这些技术本质上危险(尽管它们可能是),而是因为它们的实用性取决于它们是否有助于,或至少不损害我们繁荣所需的基本稳定性。  

亚里士多德帮助我们看到,创新和进步,如果被正确理解,需要对其对稳定性的广泛影响保持敏感,而稳定性是温和和理性政治所必需的。我们的现代时代促使我们将创新的市场开发视为从更广泛的哲学关注中解放出来。亚里士多德帮助我们看到,任何创新都不应被孤立地对待,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稳定性需要我们像我们如此珍视的创新一样给予关注。

注:观点代表作者自己,译文仅供研究参考

话题:



0

推荐

科斯学社

科斯学社

239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路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