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erging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work on targeting NGDP
Jeffrey Frankel(杰弗里·弗兰克尔)
Professor of Capital Formation and Growth at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教授)
2014年6月24日
名义GDP目标的优势不容忽视。是时候选择一个人们可以接受的计划了。
中央银行家只想做几件事。为了实现其中的任何一个目标,他们通常会寻求推动通胀预期,展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并建立其机构的公信力。为了简单明了地传达他们的意图,他们可能会就某一经济变量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范围,或宣布对该变量的预测,或提供前瞻性指导,规定在改变利率之前必须达到的临界值。
但这个经济变量应该是什么呢?20世纪80年代,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尝试过货币供应量。货币主义方法失败后,一些国家转而以通货膨胀率为目标。但它们屡屡未能达到目标。
在20世纪90年代货币崩溃之前,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往往以汇率为目标。随后,许多国家也转而以通货膨胀为目标;但它们往往比发达国家更经常地无法实现这些目标。
这些货币政策目标设定方法的问题在于,即使某一数字目标在设定时可能是合理的,但随后的意外发展往往使目标难以实现。这时,货币当局就会面临一个严峻的选择,要么违反其宣布的目标,从而破坏了作为该做法重点的可信度,要么将政策定得过紧或过松,从而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主要的中央银行一般都能经受住未能实现目标的考验,而不会丧失致命的公信力。德意志联邦银行经常无法实现其货币供应目标,但仍然是一个可信的、令人钦佩的机构。最近,即使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不得不放弃他们宣布的失业门槛,英国和美国的通胀预期仍然保持稳定。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情况有所不同。这些国家对建立政策可信度的需求往往更为迫切,无论是由于历史上的高通胀、缺乏可信的机构,还是由于将预算赤字货币化的政治压力。它们需要的是能够真正实现的目标。
一切似乎都行不通。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询问他们的名义锚是什么时,许多人都宣称自己是通胀目标制定者。但他们很难遵守自己的目标。如果在此期间受到不利的供应冲击或贸易条件冲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放松货币政策,使货币贬值。但以消费物价指数为目标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贬值会抬高进口石油、食品和其他可交易商品的价格。
事实上,如果冲击是美元油价的上涨,理论上通胀目标就要求收紧货币政策,使货币升值。但这样的政策意味着不利的冲击会反映在产出的急剧下降上。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以通货膨胀为目标的中央银行通常会放弃稳定物价的目标。它试图用“核心通胀”来向公众解释失败的原因:所发生的不过是油箱加油或购买食品的成本增加了而已。但这恰恰违背了当初宣布目标的初衷——透明度、可信度和可预测性。
新兴市场国家应考虑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为目标。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相比,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制的最大优点是,它对供应冲击和贸易条件冲击具有稳健性,这意味着中央银行不会在放弃目标和损害经济之间做出选择。
以NGDP为目标的建议在主要工业化国家并不陌生,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70年代物价急剧上涨之后,各国中央银行希望对货币纪律做出可信的承诺,以促进通货紧缩的消退。
该提案从未获得通过。然而,两三年前,这一想法突然重现。这次的背景是希望实现加大货币刺激的预期,以促进从2008-09年的大衰退中复苏。
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与工业化国家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制更适合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这些经济体更经常受到不利贸易条件的冲击,如世界石油价格上涨或商品出口价格下跌。它们的经济也往往受到自然灾害、其他气候事件、社会动荡和意外的生产力变化带来的更大的供应冲击。
名义GDP目标的优势在于,此类不利冲击会在产出和通胀中得到同等反映,而不是以产出损失的形式造成全部负担。这提供了人们无论如何都希望得到的应对方式,同时还保留了规则的优势(以中央银行能够遵守其承诺的方式传达其计划)。
许多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就像30年前发达国家需要做的那样。印度就是一个例子,该国目前正在考虑采用通胀目标制来加强货币纪律。但是,印度经常受到季风好坏等供应冲击的影响。统计估算表明,与将政策锚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路径上相比,试图在这种冲击下确定通货膨胀的路径会导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不应有的大幅波动。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目标路径可以设定在所希望的任何货币纪律水平上。无论目标是宽松货币、收紧货币还是保持不变,也无论中央银行希望公布预测、目标范围还是前瞻性指导的临界值,NGDP目标对未知未来冲击的稳健性都是相似的。
如果值得传达一个计划,那么就值得选择一个可以接受的计划。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制就是这样的计划。
文章出处:Project Syndicate, 2014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