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路乾

日期:2023年12月11日

中国已经陷入了通货紧缩,这似乎是不太需要争辩的事实。但是,对于如何应对通货紧缩,却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将回顾奥地利学派代表学者哈耶克及罗宾斯关于通货紧缩的思想。

乔治梅森大学研究奥地利学派及哈耶克思想的专家怀特教授,曾在一篇文章(White, 2008)中指出,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提出,跨期价格均衡,最好由经济中恒定不变的货币流(total money stream)维持。这里说的货币流,也就是费雪所说的货币存量M与货币流通速度V的乘积,MV。哈耶克的政策主张是,当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时,货币存量M应该发生变化,从而抵消货币流通速度V的任何变化,但在V不变的情况下应该保持不变。基于此,哈耶克(1937)认为,1929-1933年期间公众从银行提取储备货币,导致了货币存量M的缩水:“我们当前体系中最有害的特征:即向流动性更强的货币类型发展,会导致货币供应总量的实际减少,反之亦然”。因此,他认为中央银行的职责在于“尽可能抵消对流动资产的需求的变化对货币供应总量的影响”(哈耶克,1937)。为了保持名义总支出(即名义GDP)的稳定,哈耶克(1935)指出“如果货币对价格保持中立,那么流通速度的任何变化都必须由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对等变化来补偿”。哈耶克(1933)认为,除非被存款扩张所抵消,否则公众持有(即“囤积”或不消费)存款余额的需求增加会产生通货紧缩的恶果。

哈耶克(1937)反对经济的过度扩张,他同样反对名义收入(即名义GDP)的收缩:“无论我们认为理想的货币流通量是大致恒定不变,或者无论我们认为货币流通量应该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以相当恒定的速度逐渐增加,如何防止任何国家的信贷结构向任何一个方向失控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哈耶克不支持不作为的货币政策,他的理想是一个有智慧地管制的国际体系”(“an intelligently regulated international system”)(哈耶克,1937)。

哈耶克及罗宾斯等奥地利学派学者认为,美国在1920年代处于生产率增长时期,应该允许价格下降,从而维持名义收入(名义GDP)稳定。美联储的信贷扩张政策人为地提高了价格水平,而1929年的价格水平下降是信贷扩张带来的人造繁荣崩溃的结果。在奥地利学派看来,信贷扩张人为地降低了利率,导致劳动力和资本流向了过度“迂回的”投资项目,当利率回到自然水平时,这些项目不可持续,导致了失业及大量资源闲置。经济衰退是使闲置资源重新配置,流向更有效率的部门,从而使经济回到均衡的过程。

面对1929年后的经济衰退,哈耶克(1933)担心价格及工资调整缓慢,正是由于这种价格刚性(rigidities)导致了大萧条期间的失业及通货紧缩:“毋庸置疑,这些(价格及工资)刚性倾向于延迟适应的过程,并且会引起通货紧缩。通货紧缩起初会加强经济萧条,但最终会克服这些价格刚性”(哈耶克,1933)。

1933年,哈耶克希望通货紧缩能帮助价格调整,克服价格刚性,从而优化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但是,对于哈耶克而言,经济衰退不是实现增长的必然过程。如果储蓄是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的(信贷扩张),那么投资驱动的增长是可持续的。

1975年,在一次访谈中,哈耶克反思了自己的错误。哈耶克承认在1930-1933年间,没有号召中央银行对抗货币紧缩及通货紧缩,是一个错误

“我必须承认,四十年前,即大萧条初期,我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当时我认为,一个持续时间较短的通货紧缩过程可能会打破工资的僵化,而我认为这种僵化与经济的正常运行是不相容的。也许我当时就应该明白,这种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我不再像30年代初那样认为,出于这个原因,而且仅仅出于这个原因,短期通货紧缩可能是可取的。今天,我认为通货紧缩没有任何功能,也没有理由支持或允许通货紧缩进程”。

哈耶克紧接着说,他支持稳定名义收入(即名义GDP),来阻止通货紧缩的发生:

“一旦有任何迹象表明总收入流可能真的会缩减,我不仅要想尽一切办法防止收入减少,而且还应该事先宣布,一旦出现问题,我就会这样做”。

“你问我是否改变了对通缩的看法。我不必改变我的理论观点。正如我之前解释过的,我一直认为通货紧缩没有经济功能;但我曾经认为,而且现在也不再这么认为,通货紧缩是可取的,因为它可以打破工资率日益僵化的局面。即使在当时,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政治上的考虑;我并不认为通货紧缩改善了市场调节机制”。

在职业生涯晚期,罗宾斯同样后悔曾经反对货币扩张。1966年,在一次演讲中,他承认:“我站错了队:我反对现在看来可能会缓和局势的再通胀措施。虽然我自己并不认为我的态度在任何方面影响了行动,但我将永远对我的做法深感遗憾”(Robbins, 1989)。罗宾斯在《自传》(1971)中解释了自己的观点:即使“假设最初对金融过度宽松和实际投资错误的诊断是正确的——这当然还没有定论”,他现在认识到,形势发生了变化,银行业危机导致广义货币存量的持续收缩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不断下降。名义支出的收缩不仅迫使价格水平下降,而且还抑制了实际活动。此时,“就像以不给掉进冰冷池塘的醉汉提供毯子,是基于他本来是过热的”这个理由是不合适,拒绝扩大货币基础一样是不合适的。无论在多大程度上纠正了“不适当的投资”,平衡的过程“完全被巨大的通货紧缩力量所淹没”(White, 2008)。

值得注意的是,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与支持通过经济衰退的方式实现市场出清的真实票据学派(Rill bills doctrine)有明显的不同。真实票据学派影响了美联储的决策,是美联储面对大萧条时无所作为的重要思想源泉。本文参考了怀特教授2008年的文章,其中不但指出了哈耶克与罗宾斯的思想变化,也比较了奥地利学派与真实票据学派的不同。

从上述评论可见,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实际上要求名义收入(MV或者名义GDP)的稳定,因此央行有必要采取行动以阻止名义收入的下降。哈耶克及罗宾斯在晚年都曾后悔在20世纪30年代没有建议央行阻止通货紧缩及名义收入的下降。与人们持有的普遍观念不同,哈耶克及罗宾斯实际上并不教条,奥地利学派并不是无条件地支持不干预的、让通货紧缩持续的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Lawrence H. White, 2008. "Did Hayek and Robbins Deepen the Great Depressio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Blackwell Publishing, vol. 40(4), pages 751-768, June.

Hayek, Friedrich A. (1933a) Monetary Theory and the Trade Cycle, translated by N. Kaldor and H. M. Croome. London: Cape.

Hayek, Friedrich A. Saving (1933b) Reprinted in Hayek, Profits, Interest and Investment. London: Routledge, 1939.

Hayek, Friedrich A. (1933c) The Present State and Immediate Prospects of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Fluctuations. Reprinted in Hayek, Profits, Interest and Investment. London: Routledge, 1939.

Hayek, Friedrich A. (1935) Prices and Production,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Hayek, Friedrich A. (1937) Monetary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tability. London: Longmans, Green.

Hayek, Friedrich A. (1975) A Discussion with Friedrich A. von Hayek.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话题:



0

推荐

科斯学社

科斯学社

295篇文章 1天前更新

路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