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企业家评述:“同意文中观点。

创新是要基于需求的,与市场形成闭环才能体现出价值,最贴近市场的当然是民企;

创新主体决定了整个创新项目团队的权、责、利,民企的机制应当更具效率和驱动力;

国家的创新资源主要通过扶持政策、项目评审来投放。政策细则的精准度,专家评委的能力、了解项目的时间、诚信度、责任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项目能否申报成功,与相关部门、人员的沟通能力,已成为权重较高的因素。

提高创新效率潜力巨大!”


国际关系改变后,创新能力对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但是,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投资主体的改革,领导的喊声再高也不过是唱高调。

很多人认为:重视创新就要多投资。这种论调,就像“领导重视就要多开会一样”,很容易适得其反。创新(不包括科学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创造价值。如果投入多而产出少,创新投入就等于浪费资源,并不是值得鼓励的。就像无脑的勇敢,不是值得鼓励的。如果科技人员在“容忍失败”的大旗下乱来,创新投资就会变成各路妖怪争抢的“唐僧肉”:学阀们的本事是抢肉而不是干活,学术风气就会越来越坏。

创新本质是一种风险投资行为。只有投资效率足够高的前提下,创新才是值得做的。我在国企研究院做过。在我看来,从资金的角度看,企业的研发投资效率比高校高10倍。所以,如果企业不能成为创新的主体,国家创新投入越多、浪费越多、风气也会越坏。

最近我给一家民企做顾问。我的感觉是:民企创新的投资效率是国企的10倍。我意识到:只有民企的创新能力起来,我国的创新能力才能真的强大起来。这个方面其实已经得到了印证:华为、大疆、比亚迪等都是民企啊!但是,如果民企规模达不到一定程度,创新就很难。现在很多创新的资源在国企、创新能力在民企。我觉得:就目前来看,混合所有制是个不错的办法,能把创新的资源和能力结合起来。

某大人物谈到颠覆性创新时说:颠覆性创新都是专家投票投没的。这句话非常正确:即便在国外,颠覆性创新的支持者也不会超过10%。如果10个专家投票,多数人通过的概率不超过万分之一。那怎么办呢?让专家手下留情?如果专家判断不清就给钱,很可能是乱来。其实,如果专家去决定如何分国家的钱,原本就容易乱来。所以,让专家“手下留情”会降低创新的投资效率。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创新者可以去找10家、100家风险投资。找的投资人多了,大概率能找到支持自己的。这种机制的前提是投资机构根据自己的判断能力、花自己的钱,会对投资负责。民间投资特别多、老板钱也多的时候,可能真有人愿意支持意义大、风险大的项目,甚至愿意进行公益投资。这一点,也要民间资本发达才行。这个时候,所谓的“宽容失败”根本就不是问题。

所以,我国科技界目前的问题,本质上是资金过于依赖于政府、依赖于体制。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了、民企主导创新了、风险投资主导创新了,现在的许多问题就会自然地消失。这就是创新所需要的改革。

话题:



0

推荐

小草学社

小草学社

159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路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