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来源:南山林雪萍的微博

日期:2024年10月3日

小村里跳动着全球贸易的脉搏。

从威海通往南海的县级公路上,路边会闪过一个又一个的村落。拐进去就能走进干净的村庄。夕阳西沉,村里见不到几个人。两个挽着篓子的老太太,正在抓紧时间,说完最后的家长里短。

房檐下两个老汉倚着锄头,看着一排排的茄子,有点心不在焉。今年的玉米大丰收,但是价格却从往年一块钱一斤,变成8毛钱一斤。玉米是相对容易打理的农作物。但农民只要一拥而上,丰收了也挣不到钱。

村里的路灯已经亮起来,瓦亮瓦亮地逼人眼睛,照的空无一人的街道显得尤其地清静。偶尔一两声狗叫声,就像有回音一样,在村子上空回荡。

突然,路边墙壁里响起机器的声音。一间四五十平米的房屋里,有八九台针织机正在高速运转。各种晴纶线和弹力线不断的被机器从上方吸入,在下面吐出一排排的针织片。这些来自浙江桐乡的电脑横针织机,正在编织毛衫的前片和后片。

在屋子外的夜色里,一个看不清面孔穿着大裤衩的壮汉,是这些机器的主人。他在这里有三十年了,但也不是这个村里的人。

生意还是那些老客户,但他见证了人群的变化。以前这些车间里,都是本村村民在用手工横摇机来完成。有的时候也要带着很多的礼物,去安徽的农村招聘人员进村来。

但是现在劳动力,都不见了。自动化设备已经跟上来了,老板只需要村里两个妇女,白天来帮着上线和剪断就可以了。

这里一台针织机需要4万块钱,40万就可以投资一个小工厂。每天一台机器能创造30元的价值,这对老板就是心满意足了。他已经是附近周围村里的能人了。

最后看一眼,大裤衩就要回屋睡觉了。晚上的时候这些机器会自己高速工作。

不需要人的照顾,它也找不到人的照顾。

在威海文登这个小县城区里,50万人口的常住人口,而60岁以上的占据了20万。到处都是公园,餐馆每个都非常美味但价格比却威海低一半。这个城市似乎更适合于养老。新的活力注入,还需要等待。

第二天黎明的时候,城市里的大厂会派货车前来取货。同时把晴纶原材料也运过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而那些被运走的半成品,会送到另外一个工厂重新完成羊毛衫成品缝制。这些产品最终会供到土耳其、非洲和欧洲的一些超市里。

那些购买者不会想到,这些毛绒衫最早是来自一个安静地几乎没有狗叫的村庄制造。这些只有两道工序的微型车间就坐落在大树林下边。然而这已经不能叫手工作坊,而是机器作坊。单人工厂,向外连接着丰富的血脉密麻相连。更复杂的组织网络,比机器更加高效运转,隐藏背后。

中国每年可以生产超过700亿件衣服,相当于为世界上每个人提供约9件衣服。这些庞大的数字,也有农村工厂的影子。

只要贸易网络畅通无阻,一座村庄一个人,一台机器一条狗,就可以悄无声息中编织到全球的百姓生活之中。

注:文章转载自南山林雪萍的微博,更多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话题:



0

推荐

科斯学社

科斯学社

215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路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