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5年3月22日

在最近北京两会的研讨中,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受到重视,而要减少农民人口的声浪似乎是提升了。在此同时,粮食安全问题的声浪提升得更大。后者是二百多年前欧洲重农主义的思维,「粮食安全」的表面解释是一个国家的农产品需要自供自给,不靠进口。报道说,这几年中国的农地减少,自产的粮食下降,中国成为一个粮食进口国,是以为忧。

我曾经指出,作为人口最多的大国,比例上优质的耕地实在少,要成为经济强国,中国一定要让大量的农民人口转到工业去。这样一来,大量进口粮食无可避免。目前的情况,是好些地区工业用地的回报率比农业用地的高出十倍以上,而一部小电视机出口可以换取大约一公吨非优质的白米进口。农转工可图之利可谓大矣。

年多来,可能由于政府对农业与农民的多方协助,农转工的速度显然不足,因为工业大叫民工荒。虽然目前的经济整体发展还算好,但路线是走错了。继续下去,这路线的不良效果会明显化。要记着,提升协助农民容易,要收回很困难——农民动乱的可能性不能低估。爱护农民是鼓励他们转往工业;协助他们留于农业,早晚害了他们。

我们今天不容易估计中国的农民究竟是人口的百分之几。官方的数字是百分之六十九,但半农半工的人口多得很,而不在市区的工厂越来越多。以全职农业算(例如两个半农算一个),农民的人口百分率应该低于百分之六十九。不这样,直觉的判断是中国不会有见到的骄人工业发展。纵观外地的经验,要成为经济强国,中国的全职农民要下降至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这含意着中国的粮食要大量进口了。

安全吗?我曾经指出,没有任何供应,能比让他人赚钱的供应来得安全。就算国与国之间有政治纠纷,有禁运的可能,有钱可赚商人总有办法,何况世界上有那么多农业出口国要互相竞争。要走向经济强盛之途,中国没有其它选择。但我可以提供三点,增加粮食供应的安全性。

(一)政府全部开放粮食进口,让私营(国内称民营)的商人处理,绝不限制牌照数量。这是毫无农业的香港从来没有缺粮的主要原因。数之不尽的零散粮食商人,互相竞争,各出奇谋,各有门路,有什么战争或政治上的风吹草动,他们总有办法。前年上海缺米,我一听就认为是政府处理失误。

(二)在海上以浮笼养鱼与在海滩殖蚝、蛤等,有利可图的例子早有前科。政府要把所有宜于人工繁殖海产的海岸与海滩,以招标的形式租出去,让民营投资者博一下。

(三)界定与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容许有权利界定的农地有自由转让权。当然,不少地区政府要靠土地租出或卖出为生计,而农、工、商、住的土地用途的划分是一门湛深的学问,篇幅所限,这里不说了。

客观地看,中国需要的知识进口、石油进口、铁矿进口等,比农产品进口更重要,但为什么北京两会不讨论这些进口的不安全呢?我的答案是:不能不进口的,无可奈何,于是忙顾左右而言他。客观地看,农产品也是不能不进口的,而外地的供货商人远比石油或铁矿为多。

 

话题:



0

推荐

小草学社

小草学社

181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路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