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aul Lewis
日期:2024年10月10日
关于作者:Professor of Political Economy at King’s College London. He was the editor of Essays on Liberalism and the Economy, Volume 18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 A. Hayek (2022).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标志之一是其对方法论主观主义的坚持——即目的和计划等心理实体为社会科学分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起点这一观点。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主观主义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攻击——包括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以及经济学中的显示性偏好理论。与主观主义相反,所有这些学派都主张社会科学分析应依赖仅以物理术语定义的概念。像约翰·B·华生这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倡导者以及奥托·纽拉特等物理主义心灵哲学的支持者认为主观主义不科学;诸如“目的”和“计划”等概念应从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剔除。
面对这些批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选择重新审视一份已有二十年历史的旧手稿。令人惊讶的是,鉴于哈耶克作为经济学家的声誉,这份手稿是一部理论心理学著作。他重拾这份手稿,希望它能帮助自己为主观主义提供一种科学的辩护,这种辩护基于对人类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的最佳解释。因此,哈耶克试图通过对那些认为在社会科学中可以摒弃“目的”和“计划”等概念的主张进行科学批判,来反驳那些基于主观主义不科学而对其进行批评的人。
一战后不久,哈耶克在维也纳求学时就对理论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在1919-1920年撰写的一篇题为《意识发展理论的贡献》的论文中,哈耶克试图解释人们体验世界的神经生理过程。然而,他未能发表这篇论文,并选择将手稿搁置一旁,转而追求自己日益浓厚的经济学兴趣,而非继续从事心理学研究。20世纪40年代初,当他对心理学的兴趣再次被点燃时,哈耶克又开始着手这份手稿的工作,最终将其发展成一部关于理论心理学的专著,并于1952年出版,书名为《感觉的秩序:对理论心理学基础的探究》。哈耶克学生时代论文的英文译文以及《感觉的秩序》的最终版本现收录于自由基金版该书中,该书由维克托·范伯格精心编辑,最近以平装本形式出版。
哈耶克将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概念化为一个由相互连接的神经纤维构成的结构。这个结构作为一种分类装置,通过区分不同的物理刺激,产生人们实际体验到的世界的主观印象(即“感觉秩序”)。据此,感知总是涉及解释;即使是我们所体验到的最简单的感觉印象,也是一个分类或解释过程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世界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进一步的分类过程最终会引发某些行动的倾向。因此,哈耶克认为,所有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我们的情感和我们的行动,都是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分类过程的结果。
哈耶克的心灵理论是关系性的,因为是神经纤维之间的连接结构——有别于单个神经元的物理属性——产生了对外部刺激的分类,从而产生了我们所体验到的感觉或现象秩序。正如他所说:“生理元素之间的连接因此是产生心理现象的首要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如哈耶克在20世纪40年代末撰写并在本文集中首次发表的一篇题为《什么是心灵?》的论文中所述,他的理论是“反二元论”的,因为它认识到“心灵不是一种与物质不同的实体”,而是本质上是结构性或关系性的,“一种在物质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显现自身的秩序”。或者,正如他在《感觉的秩序》其他地方所指出的,心灵是人类大脑中神经元的结构化排列所产生的一种涌现属性。
哈耶克有力地捍卫了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主观主义方法,以对抗其物理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反对者。
正是通过将心灵视为一种分类装置的概念,哈耶克试图反驳那些认为必须从社会科学中消除对“心理”实体(如目的和计划)的提及,并将其替换为——或简化为——仅涉及以物理术语定义的对象的描述的主观主义批评者。哈耶克的巧妙回应是运用了一种可被称为针对还原论的计算论证。其前提是,如果一个分类装置要按照人类行为的还原论解释所要求的那样完全解释某个对象,那么它必须拥有比其试图分类的对象更复杂的结构。
换句话说,任何分类装置对某个对象提供完整解释的能力仅限于结构比该装置本身更简单的对象。因此,人类大脑必然无法完全对自身进行分类(即无法对自身的运作产生完整的物理分类)。因此,在分析自身的工作原理时,大脑将无法“用物理术语的描述替代心理特质的描述”,这意味着“在对人类行动的研究中……我们的起点将始终必须是我们对不同种类心理事件的直接知识,对我们来说,这些心理事件必须始终是不可还原的实体”。哈耶克从这个论证中得出的结论如下:
不仅整个心灵,而且所有个体心理过程都必然永远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尽管它们是由我们已知在物理世界中起作用的相同原则所产生的,但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用物理定律来解释它们。……在讨论心理过程时,我们永远无法摒弃心理术语的使用。……我们将永远不得不满足于一种实用的二元论。
因此,与主观主义的批评者相反,在我们解释世界的努力中,对诸如目的和计划等心理实体的提及无法被消除。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主观主义方法,即认为心理实体为探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起点,因此得以抵御其物理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反对者。
起初,《感觉的秩序》在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大多被忽视。哈耶克本人也没有进一步努力发展他的思想,除了一次不成功的尝试,他试图将自己的方法扩展到语言和交流问题的分析中(在一篇未完成且迄今未发表的论文中)。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哈耶克的理论心理学被华金·富斯特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等著名神经科学家“发现”,他们称赞其为对心灵的联结主义或神经网络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大约在同一时间,心理学家沃尔特·魏默也开始推广哈耶克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是通过组织一次会议小组讨论,哈耶克在会上对他的理论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回顾性评估。哈耶克的论文《25年后的感觉的秩序》也在本文集中重新发表。
随后出现了大量文献探讨哈耶克的理论心理学与他的经济学和社会理论之间的联系。哈耶克本人在《感觉的秩序》的前言中写道,梳理出该书中提出的基本思想“在处理社会科学方法问题时常常被证明是有帮助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后,他在《法律、立法与自由》最后一卷的后记中简要阐述了这一评论,他写道:“我的进化观、自发秩序观以及我们解释复杂现象的努力的方法和限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撰写那本书的过程中形成的。”
除了对哈耶克理论心理学的关键原则进行仔细阐述,并对《感觉的秩序》的发展进行说明外,维克托·范伯格富有洞察力的编辑导言还相当详细地探讨了这一点,详细说明了——主要通过其对哈耶克认识论问题思考的影响——他的理论心理学工作如何构成“他涵盖经济学、法律、政治和哲学的综合社会理论的重要基础”。最后,在这本书多年被埋没之后,人们开始对《感觉的秩序》的优点和意义有了恰当的认识。
注:观点代表作者自己,译文仅供研究参考。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