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James Bullard Discusses Nominal GDP Targeting

2019年5月12日

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在圣路易斯联储的一次会议上讨论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目标设定问题。 

美联储现在如何维持物价稳定?

我的看法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银行的学术文献和从业人员围绕着通胀目标这一概念走到了一起,这意味着中央银行确定了一个通胀目标,并以在中期内达到通胀目标的方式来实施货币政策。这在今天已经司空见惯,但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当时还没有任何通胀目标,相对而言,各中央银行在做什么并不清楚。

我不得不说,从大局来看,通胀目标制是非常成功的。在采用通胀目标制的国家中,通胀率要低得多,也更接近通胀目标。与七八十年代相比,通货膨胀的变化要小得多。这些国家的通胀预期已变得更少波动,更多集中在通胀目标上。因此,通胀目标制是一个伟大的成功故事,现在的问题是,你能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吗?

什么是名义GDP目标制,它与通货膨胀目标制有何不同?

在通胀目标制中,我们会提出通胀目标,但如果我们未能达到通胀目标——无论是偏高还是偏低——你都不会太担心。你会说,“好吧,我们明年或中期再试一次,我们不会担心今年或连续几年没有达到目标。”

对于价格水平目标制或其近亲名义收入目标制,你会担心过去的失误,你会努力弥补过去的失误,这样你就会保持在价格水平或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路径上,这取决于你走的是哪条路。但它们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主要区别在于,私营部门的投资者会明白,你要弥补过去的损失,他们会明白,如果你过去在低位失误,这意味着未来的政策可能会在高位一段时间。反之亦然,如果你在高位失误了一段时间,那么你很可能会在低位一段时间。

这样做,至少从理论上讲,可以进一步巩固通胀预期——甚至比过去25年实施的通胀目标制所控制的预期还要高。你将进一步巩固通胀预期,从而获得比过去25年更好的货币政策。

采用名义GDP目标制有什么好处?

最大的优势在于,你可以真正巩固目标周围的通胀预期。这将给投资者、金融市场参与者、家庭和企业带来信心,让他们相信中央银行真的会说到做到:它将实现2%的通胀率。他们在制定计划时可以利用这一点,并有理由相信这将是经济在较长时期内的实际结果。这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最佳的实际资源分配。因此,这将是主要的优势。

我认为,关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制和物价水平目标制的问题是,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相比,你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是否会那么大。

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目标是否有缺点?

有人说,这还没有尝试过,很难传达。我认为,传达这一观点的一种方式是,它确实依赖于私营部门对政策的预期,因为他们理解政策,所以他们预期通胀率会在2%左右。正因为如此,经济才会有好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说,“好吧,我们改用名义GDP作为目标”。在整个经济中,没有人会注意到,你根本不会得到任何这些影响。我认为这种情况是非常实际的,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私营部门的人可能会说:“好吧,我不明白”,或者“我不明白这和通货膨胀目标制有什么区别。这一切都太微妙了”。

这些理论的依据是这些事情真的很紧,真的会对这些预期产生很大影响。但现实可能比这遥远得多。

是否有中央银行使用过名义GDP目标制?

据我所知没有。其中一个批评意见是,我们勉强让每个人都转换到了通胀目标制,而现在你又要转换了。尤其是美国,直到2012年才确定通胀目标。日本是另一个直到最近才开始采用通胀目标制的国家。

现在还不清楚你是否想再次做出改变。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要做出改变,就应该在顺境中做出改变,而不是在一个非常不稳定的领域或高衰退风险或类似情况下试图随机应变。如果你想在经济平稳、成功的时候做出改变,那可能就是时候了。

我确实认为,通胀目标制的优势之一在于,较小的国家首先采用它并进行试验,展示了它的可行性,最终,欧洲中央银行(ECB)在90年代末成立,美联储随后跟进。因此,在世界主要经济体采用之前,你在其他地方进行了测试。

如果美国先行一步,采用物价水平目标制或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目标制,那将是另一番景象,我认为这是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你将在全球环境中引领一种趋势,其他国家很可能会效仿。

关于这个话题或美联储如何看待维持物价稳定,还有其他问题吗?

我认为美联储将在2019年对其进行审查,并将其作为审查的一部分。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思考货币政策框架可能的创新是件好事。当然,我们今天使用的框架不会是50年后的框架。为了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发展,我们必须定期审查和思考这些问题。我认为这就是2019年框架审查的目的。

 

话题:



0

推荐

小草学社

小草学社

181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路乾,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副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博士

文章